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飞剑看书 > 美文同人 > 名家教子书:榜样母亲(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榜样母亲(外国篇)

张振鹏 著

美文同人连载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主角:   更新:2023-08-08 05:3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名家教子书:榜样母亲(外国篇)》,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

《名家教子书:榜样母亲(外国篇)》精彩片段

    家庭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培养好孩子也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期望。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父母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全天下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无不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任劳任怨。

    然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现实的问题很多:孩子不听话,叛逆,心理压力过大,思想品质不好,自立性不强,责任心差,等等,这些问题无不让今天的父母愁眉不展,甚至是束手无策。

    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呢?有一种方法很有效,那就是向成功的过来人学习,她们的成功,为今天的父母做了很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能从榜样的身上学到自己想要的家庭教育的智慧。

    其实,从古至今,母亲的榜样就一直在延续,在传递……

    不可否认,榜样给人以启迪和灵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更给人以学习和借鉴;榜样就是看得见的哲理和智慧,就是最好的说服,就是“三人行”中的“我师”。

    本书介绍了近现代外国1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家庭教育的历史上、在今天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所以说,今天的母亲向她们学习,就等于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提升自己家庭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本书为外国篇,共16章,即16位“榜样母亲”。她们中有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当然也不乏普通的母亲,但她们无不总结了一套适合培养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本书试图唤起母亲在培养孩子方面的责任和意识,为中国的母亲提供国内外成功母亲教子参考和“母教”理念。同时,本书以诠释“榜样母亲”的教育理念为蓝本,继而把这些理念引申为值得父母共同参考的教育智慧。

    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本书可读性较强,指导意义深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对中国的父母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子指导作用,是当代父母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希望本书的撰写真正让中国父母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本书内容翔实,语言朴实,亲和力强,注重结合当前国内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全书给父母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教子经验。相信每一位父母一定能够从榜样的智慧中得到启发,真正把孩子培养成龙成凤。


    从歌德的成长历程中,离不开母亲的教导。母亲是用毕生的精力来培养歌德,也就是说,没有母亲的牺牲奉献,就没有歌德的辉煌。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爱,在母亲用爱打造的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而歌德的母亲就为他打造了一个母爱的世界。

    伊丽莎白·特克斯托尔,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出身显赫,但绝不娇惯和有恃无恐,而是平易近人,也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学史上的泰斗、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欧洲著名的作家、被恩格斯推崇为文艺领域里“真正的奥林匹亚神山上的宙斯”,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德国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三个阶段,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举世公认的显赫地位,也是德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作家。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声名大噪。1794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给孩子想象力的翅膀

    1749年8月28日,歌德在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他的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是裁缝师的儿子,家境殷实,而他的母亲伊丽莎白则是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更是出身显赫。

    生下他时,母亲伊丽莎白才18岁。婴儿时代,歌德并没表现得多么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但是歌德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家里的人包括外祖母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歌德的母亲伊丽莎白尽管是市长的女儿,但绝不娇惯和有恃无恐,相反,她倒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也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歌德的母亲文学功底很深,平时喜欢给儿子讲有趣的故事。在歌德刚刚2岁的时候,母亲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小故事讲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为了使歌德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母亲从不一次性把故事讲完,而常常在故事讲到关键处时有意停住,问歌德:“你说以后该怎么样啊?”

    母亲像老师给学生留作业那样,让歌德自己回去好好想象以后的情节,到底应该怎样才合乎情理。歌德对母亲留的作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晚上,他躺在床上,回想着母亲讲的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想象下去,设想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有时还同奶奶商量,直到想出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为止。

    有时候,歌德在听故事的时候也中途插话:“妈妈,公主不应该嫁给那个肮脏的裁缝,即使是他帮她杀了那个巨人。”母亲听了,心里很高兴,因为歌德已经学会动脑子了。

    有一次,母亲讲完了关于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之后,歌德就用蜡做了大卫和歌利亚的像。然后他让他们做长时间的辩论。大卫表现自负,而歌利亚则勇敢从容。歌德一怒之下便把大卫的脑袋敲了下来。

    歌德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就是那时培养出来的。歌德7岁能编出饶有诗趣的《新帕利斯》童话,与此不无关系。

    歌德的写作生涯很早就开始了。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秋,歌德发表了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而他的代表作——诗剧《浮士德》,堪与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媲美。

    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诗歌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位伟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奏响壮丽的人生乐章,和父母对他进行有计划的多方面的早期教育,尤其是他母亲对他早期想象力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想象力特别丰富,那么他的思维肯定很活跃,他发明创造的能力也就很强。除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外,想象力丰富的歌德在美学、哲学、历史以及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发现。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对解剖学做出过贡献;他的《颜色学》向牛顿的机械观提出了挑战;他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比达尔文早了近百年。反之,如果一个人想象力极差,不能由此及彼,很难想象他会在其他领域有所突破。

    有人认为,歌德的天才式的智慧源于他有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还有人更直接地认为歌德开明的母亲是歌德成长的关键。歌德后来写道:“我继承了父亲的身材和认真的生活态度。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讲故事的快乐。”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成功的文学创作离不开特殊的想象力,而未成年时期又是这种特殊想象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德国大作家歌德所拥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得归功于她的母亲。

    教子点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人的想象力在天赋,更在于后天的开发培养。父母科学的引导能使想象力的翅膀尽情舒展。世界文豪歌德那惊人的文学才情,离不开童年时母亲对他想象力的用心培养。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歌德的母亲看到孩子有了不同寻常的想象力和独立思维的能力,便暗暗培养他的动手能力。她知道,尽管孩子天真无邪,活泼好动,但学习任何技能都不能有悖于孩子的天性,不可以拔苗助长。

    为了给孩子带来新鲜感,母亲把歌德的外婆接到家中。歌德的外婆对这个小外孙疼爱有加,为了逗歌德开心,经常请人在家中演木偶戏,还送歌德一套木偶戏玩具。可没想到歌德对木偶戏十分喜欢。歌德和其他孩子便兴致勃勃地排演这个剧目,并且拉来一批小观众。

    歌德的母亲一边看表演一边分析孩子的思考及表演方面的缺陷。她发现当有大人在场时,歌德显得有些害怕,吐词有些结巴。为此,歌德的母亲特意找亲朋好友充当观众,让小歌德站在椅子上,面对观众用稚嫩的童音做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歌德变得口齿伶俐了,演讲起来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可没多久,演员和小观众都厌烦了来来回回表演的这些老剧目。歌德决定自己动手做行头、装饰,自己编剧本排演。尽管他们表演的节目简单而幼稚,但孩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令歌德的父母喜出望外。

    歌德长大后也坦言:“这种儿童的玩意儿和劳作从多方面训练和促进了我的创造力、表现力、想象力,以及多种技巧,而且是在那样短的时间,那样狭小的地方,花那样小的代价,恐怕没有别的途径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了。”

    俗话说“心灵手巧”。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有位教育家说过:“我看过,我忘记了;我听过,我记不得了;我做了,我就记住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父母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

    比如,孩子希望自己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要尽早地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孩子能握住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一定会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

    但是,父母要注意,孩子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其年龄特征,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育。

    一些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在孩子使用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尽管如此,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子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父母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当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她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如果我们爱孩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独立性、动手能力,让他自己去走自己的路。

    教子点睛: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给孩子全部的爱

    歌德是独生子,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从他出生起,就有计划地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当歌德还是婴儿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散步,还经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有意识地让他多接触自然。

    为了开阔歌德的眼界,增加知识面,歌德的母亲总是耐心地给小歌德讲解遇到的各种事物,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父母常带他到各地旅游,每经过一个地方,父母总是讲讲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自然知识。讲解和旅游使歌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歌德小小年纪便知道许多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和生性特点。

    歌德8岁就能阅读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4岁开始写剧本,25岁发表了后来风靡全球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完成这部小说,仅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

    歌德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勇气和才能使母亲喜出望外。她告诫儿子绝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绝不可滋长出少年得志的优越感,因为人生之路绝不可能如此平坦。歌德牢记母亲的教导,从没有表现出骄傲和轻浮的作风。

    1775年11月,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十年的官宦生涯。这时候,他每出版一部著作都会读给母亲听。母亲每次都听得很认真,兴奋之时常常骄傲地喃喃自语:“这是我儿子!”

    1782年,歌德的父亲去世了,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母亲强忍内心的悲痛,要歌德像她一样坚强起来,笑对生活。母亲曾给她的朋友写信,叙说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她说:“我喜欢快乐的人们。如果我是一位掌权的公主,我将像恺撒一样颁布一道法令,只允许高兴的脸庞出现在我的殿堂上。因为作为一项规则,它们只属于有基本良知的善良的人们。”

    1786年9月,歌德离开德国开始了为期数年的意大利之旅。而这期间他的母亲已经病倒了,在病榻上,伊丽莎白尽管无比思念儿子,但却不愿让任何人把自己病重的事告诉歌德。1808年,歌德的慈母伊丽莎白离开了人世。在弥留之际,她用一双迷茫的眼睛注视着窗外,脑海里反复出现歌德童年生活的幻影。她常默念的一句话是:“想起他小时在我脚边玩耍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伊丽莎白以母亲的辛劳和仁慈在歌德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在日后的生活中,歌德把对母亲的缅怀和报答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

    1831年,他完成了震动世界的伟大诗剧《浮士德》,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母亲对儿子的作品非常满意。从儿子发出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起,她就从未怀疑他将是个天才,她倾注给孩子的,是她全部的爱。

    教子点睛:

    人们称歌德是个天才,事实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与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从歌德的成长历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对歌德的关怀和爱护始终包围着他,也就是说,没有母亲的牺牲奉献,就没有歌德的辉煌。


    

    如果没有母亲南希,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迪生。母亲在爱迪生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理解,她是爱迪生走进科学领域的坚实后盾。所以,有人说,爱迪生的母亲虽然不是教育家,却胜似教育家。

    爱迪生(1847-1931),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企业家。1847年2月11日出生。8岁进学校读书,只学习了三个月,就不得不退学回家,由当过乡村教师的母亲辅导他自学,12岁时,家庭生活困难,开始在列车上卖报,16岁时发明了自动定时发报机,之后不断有发明问世,一生中共完成2000多项发明,其中最大贡献是发明留声机和自动电报机,实验并改进了白炽灯和电话。他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1879年爱迪生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不久,被钨丝代替。1928年,他被授与美国国会金质特别奖章。1931年10月18日,他在西奥伦治逝世,终年84岁,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以示哀悼。

    肯定孩子的好奇心

    1847年2月11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他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他就是爱迪生,也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艾瓦尔·爱迪生。

    爱迪生出生后,体质很差,接生的大夫断定他在母腹中就得了脑炎。大夫的“诊断”好似一把利刃,捅在母亲的心上,母亲含着眼泪,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孩子抚养成人。母亲对爱迪生比对任何孩子都疼爱,精心地抚养着他。

    出人意料的是,爱迪生稍稍长大一些之后,却变成一个身体健壮、精力旺盛的孩子,他不仅不迟钝,而且非常活泼、淘气。

    4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大树下玩,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爱迪生很想知道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说:“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大马蜂会蜇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根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爱迪生幼年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在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锅上冒蒸汽?”“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母亲的充分肯定。母亲当过小学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

    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她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不久,只向别人询问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了,什么事他都想自己亲自去试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有一天,爱迪生像发现了多大的稀罕事儿似的,一溜烟跑回家问:“妈妈,那只鸡把蛋放在屁股底下干什么呀?”母亲连忙放下手中的活笑着告诉他:“那是在孵小鸡。”“什么叫孵小鸡?”“孵小鸡就是让鸡娃娃从蛋壳里钻出来。那些像毛绒球一样的鸡娃娃,全是它们的妈妈用自个儿的身体孵出来的。”爱迪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把鸡蛋暖和暖和,小鸡就跑出来了呀。”

    一天早饭后,爱迪生在父亲的仓库里依样画葫芦地做了个“窝”,放上鸡蛋,然后认真地蹲在“窝”上开始孵小鸡。他居然饿着肚子整整“孵”了一天,直到晚上母亲才在仓库里找到他。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荒唐行为并未受到母亲的嘲笑和责备,她深感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奇特的探索和钻研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母亲耐心地告诉儿子:“鸡的体温有42℃,人的体温通常是37℃,靠人蹲着孵是孵不出来的。如果能有办法使受精的鸡蛋的温度保持在42℃左右,到一定时间,也可能孵出鸡来。”从这次后,母亲解释问题更加细心和具体了。

    爱迪生人虽小却怀有远大的志向,他那颗充满疑问的童心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美好的愿望,头脑里时时刻刻思考着实现这些美好愿望的途径。渐渐地他开始下定决心去掌握这些途径,他开始爱读书学习了。

    爱迪生7岁时,已开始在母亲的指导下阅读一些书籍。母亲发现他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于是就借来一些浅显的自然类书籍供他阅读。在母亲的指导下,爱迪生还吃力地阅读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叫人重视实践,而不光注重理论。此书在爱迪生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从这时起,爱迪生的实践意识更浓了,他开始照着书本搞一些有趣的实验。当地的绝大多数店老板都认识爱迪生,爱迪生经常向他们索要一些空瓶拿回家。大人们原以为这孩子收集瓶子是为了玩耍,直到爱迪生攒了有200多只空瓶子,并且分别装上一些化学药品后,他的父母才感到“这孩子真能异想天开”,同时又为孩子这么小就懂得这么多知识而感到自豪。

    爱迪生以自修学来的电气方面的知识和与生俱来的实验精神,从10多岁开始就走上了发明之路。一生共取得了200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就是在1879年发明了白炽电灯。

    不可否认,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也是孩子的天性。爱迪生的母亲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然后加以引导培养,使其成才。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珍视并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将孩子的好奇心发扬光大,而不是去扼杀它。

    教子点睛:

    有人在研究北大、清华学生的学习动力时,发现所有的动力原型都是对知识的新鲜感,也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获得智慧的关键。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孩子未来的幸福。一个人旺盛的求知欲是从强烈的好奇心中产生的,一个拥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才能够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乐趣,充盈生命,发展智力。

    家庭教育很重要

    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爱迪生想上学读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经常吵着要去上学。母亲看到儿子很爱学习,心中十分欣慰。每到这时,她总是和蔼地抚摸着爱迪生的头说:“你年纪还小,等到你年纪够了我就送你上学去。”

    1855年春天,已经8岁半的爱迪生终于在父母的陪同下高高兴兴地到镇上唯一的一所学校上学了。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个私学馆,是由一个叫恩格尔的老师和他的夫人开办的。这位恩格尔老师教学方法很古板,每次讲完课后,就让学生复述所讲的内容,如果学生不会,那他就要动用他的“刑法”了。他的“刑具”是一条两公分厚、一尺来长的竹片。如果谁没学会,他就拿起竹片一阵乱打。

    爱迪生好问的天性在学校依旧未改变,他对老师讲的知识也总爱问个为什么。如“1+1为什么要等于2呢?”这些怪问题激怒了恩格尔,他以为爱迪生是存心捣乱,自然少不了一顿打骂。爱迪生感到既困惑又委屈,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从此他就更不愿意学老师所讲的知识了。

    每月一次的小考到了,爱迪生考了个倒数第一。母亲没有责怪他,只是鼓励他说:“以后再认真学。”可是,爱迪生委屈地说:“妈妈,我们老师讲的我弄不懂,他没有您讲得明白。”母亲笑着安慰说:“慢慢你就懂了。”

    在恩格尔老师的眼里,爱迪生是一个笨蛋、糊涂虫。爱迪生念到三个月的时候,终于被恩格尔老师撵出了学校。爱迪生被学校退学后,母亲并没责怪他,她深知儿子的性格,儿子不是什么糊涂虫,只不过是好奇心强罢了,她决心在家独自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爱迪生的母亲不是教育家,却胜过一般的教育家。因为没有她的教育,就没有发明大王大王爱迪生。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一边晒太阳一边上课。夏天,母亲就带他来到瞭望塔上,一面乘凉,一面讲罗马帝国的盛衰,讲英国的演变。

    不久,爱迪生已经能顺利地读比较难懂的书了。他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古典文学作品,还阅读了《世界史》、《英国史》、《罗马帝国衰亡史》等历史书。

    在自然科学书籍中,介绍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事迹的书深深地吸引了他,伽利略通过实验来探寻真理的科学态度使他深为钦佩,从此,“实验”一词一直没有离开过爱迪生的脑海。

    母亲发现爱迪生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就专程上街买了当时最新的物理学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书,书中专讲物理和化学实验,有简明扼要的说明,有详详细细的插图。爱迪生心灵手巧,他照着书本,自个儿琢磨着,准备把上面讲的道理,一条条搬下来亲手试验。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因此,爱迪生请求父亲把地下室空着的地方借给他用。父亲也渐渐了解了爱迪生的爱好,便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此后,母亲不仅料理爱迪生的生活,给他讲一些知识,还帮助他收拾实验用具。有了母亲的支持,爱迪生更来劲了。可以说爱迪生以后的每一步成功,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诲和帮助。

    教子点睛:

    在爱迪生受到老师质疑的时候,母亲没有放弃他,而是独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里面有母亲对于孩子真切的爱,还有她对于爱迪生的信心。母亲从来都不认为爱迪生是个笨孩子,相反,她认为他是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可以说,爱迪生取得的不朽成就,和他母亲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要包容与理解孩子

    爱迪生退学回家以后,母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母亲了解儿童的天性和儿子的好奇心,知道从爱迪生的兴趣入手,慢慢让他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爱迪生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就像禾苗遇到了甘露。

    爱迪生看起来愚笨,实际上却很聪明,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很快就能学会。妈妈先教他英文、算术,接着就教物理、化学,并且常用讲故事、提问题这类方式来增加他学习的兴趣。

    渐渐地,母亲发现爱迪生特别喜欢化学和物理。特别是做实验,他的兴趣十分浓厚。在母亲的鼓励下,在爱迪生11岁的时候,在自家的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架子,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他用来做实验的化学药品。爱迪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躲在小实验室里,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地窖里常传出爆炸声,父母已经习惯这种声音了。

    有一回,爱迪生做实验几乎闯了大祸。一天,爱迪生看了气球升空的原理,就想:“气球肚子里装满了气,就能飞上天去。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也会升上天。真是太妙了!”

    没用几天,他就用发酵粉和其他原料配了一包药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腾空剂”。他刚要吃下去,可又一想:我不能飞上去,我还要在地上观察,还要写实验报告呢。于是,他找来一个叫米吉利的小伙伴,倒了一杯水,打开包药的纸包,神秘地说:“你想不想飞,飞到月球上去?”

    米吉利说:“想,当然想。可是人又没有翅膀,怎么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爱迪生指指桌子上的药,激动地说:“气球能升天,是因为肚子里有气。你喝了这药,肚子里就会冒气,然后你就可以像气球一样飞上天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小伙伴本来就很服爱迪生,听他这么一说,拿起水杯,勇敢地把那包药喝了下去。不一会儿,药性发作了。小伙伴疼得大哭大叫,捂着肚子在地上直打滚。爱迪生看到小伙伴不仅没有飞起来,肚子还疼起来,顿时,他冒出一身冷汗。小伙伴的哭声惊动了爱迪生的父母和邻居,他们赶快找来医生,才使小米吉利脱离了危险。

    事后,父亲狠狠地揍了爱迪生一顿。在母亲面前,他委屈地哭出来:“妈妈,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想做个实验。”母亲爱抚地给他擦着眼泪:“孩子,妈妈不反对你做实验,可你应该明白,实验不能拿人来做,人的生命太宝贵了。科学家们都是成百上千次实验,百分之百有把握后才敢动手在人身上做的,以后不许再出现这种事。”

    爱迪生点了点头,知道这样做实验太危险、太鲁莽了。就这样,在母亲的教导下,爱迪生不仅学习进步很快,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母亲了解儿子对实验的兴趣,还托人买了当时很有名的著作《派克科学读本》。这本书有许多插图,细致地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

    爱迪生一头扎进书里,把人家介绍的实验依葫芦画瓢一个个搬下来做一遍。每当实验成功后,他总是兴奋得一蹦三尺高,第一个告诉的人总是母亲:“妈妈,我成功了!”母亲总是微笑着点点头:“亲爱的孩子,我为你高兴。”母亲的包容和鼓励,使爱迪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健康顺利地发展。

    随着实验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费用支出不断增长,而家里日子过得又很窘迫,于是,12岁的爱迪生经母亲同意,在休伦港至底特律的火车上卖报和食品,每天长达14个小时。

    爱迪生还利用卖货的间隙在火车的吸烟室里做实验。一次,他做实验时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他因此被赶下了火车。爱迪生灰溜溜地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坏事传千里,他在火车上闯祸的事,早已传遍家乡,有人甚至添油加醋地说,他差点把整列火车都烧光了。只有母亲了解儿子,她不相信那些流言蜚语。爱迪生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不少熟人的冷眼。他小伙子心上像压着一块石头,抬不起头来,他不知道母亲会不会因此而伤心难过。

    当爱迪生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看见母亲正在门前等他,爱迪生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回到母亲的怀抱,浑身又有了无穷的力量。母亲重新替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

    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设在自家阁楼顶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这样,万一再发生爆炸,最多只会把房顶炸掉,不会使住人的底楼受到影响。就这样,他们家的小阁楼成了爱迪生的实验室。

    正是在母亲的关心和支持下,爱迪生凭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痴迷,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验,一生获得了2000多项专利,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子点睛:

    母亲的支持和理解,是爱迪生发明之路的一盏明灯。在所有人都不理解他时,母亲依旧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儿子的实验一定会成功,相信他一定会有所作为。正是母亲的爱护,使得爱迪生的发明之路能够顺畅的走下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